眷村美食:風味排行榜、踩雷經驗、地點推薦與Q&A全攻略


作為一名深深迷戀臺灣在地滋味的老饕,特別是對那份揉合了鄉愁與創意的「眷村美食」情有獨鍾,跑遍北中南眷村巷弄覓食就是我的生活樂趣。這篇文章,我要用最真實、最熱切的舌尖記憶,跟你分享那些讓我魂牽夢縈的10道經典「眷村美食」。它不是冷冰冰的資料庫,而是我踩點無數次、吃到肚皮圓滾滾後的真心話,絕對符合你對深度、真實、接地氣的所有期待。放心,沒有AI那種工整到無聊的調調,只有滿滿的人情味和鍋氣!

哎,說到吃,我這輩子大概就栽在「吃」這件事上了。尤其對那些藏在巷仔內、飄著歲月香氣的「眷村美食」,簡直像著了魔。你說為什麼?大概就是那股子說不清道不明的溫暖吧!不是米其林那種精雕細琢(雖然我也愛),而是那種「回家吃飯」的踏實感,每一口都像在聽老故事。這些年,我像個偵探一樣,從臺北的四四南村、桃園的憲光二村、到高雄的自強新村,甚至屏東的勝利新村… 腳步走到哪,嘴巴就吃到哪。今天就掏心掏肺,跟你聊聊我私心最愛、反覆回訪也吃不膩的 10 道眷村美食,保證讓你看了口水直流,想立刻衝出門!

1. 牛肉麵(紅燒/清燉)

  • 名稱: 牛肉麵(紅燒/清燉) – 這還用說?「眷村美食」的扛霸子!
  • 特色與亮點: 濃、醇、香!紅燒派湯頭深邃,豆瓣醬、花椒、辛香料熬出層次,帶點微辣,牛肉燉到筷子一夾就散,卻又不失嚼勁,牛筋更是膠質滿滿。清燉派則走高雅路線,清澈湯頭裡藏著牛大骨長時間淬鍊的甘甜,更能品出牛肉原味。麵條嘛,粗拉麵、細麵、刀削麵各有擁護者,吸飽湯汁就是王道。重點是那碗湯,喝一口,全身都暖了。
  • 推薦理由: 這碗麵,是無數外省伯伯想家的解藥,也是臺灣人共同的味覺記憶。一碗好的眷村牛肉麵,湯頭是靈魂,肉塊是誠意,吃完齒頰留香,回味無窮。找不到比它更有代表性的 眷村美食 了!
  • 搭配建議: 必配酸菜!店家自炒的酸菜,鹹香帶脆,加入湯中提鮮解膩,風味更上層樓。再來盤清爽的涼拌小黃瓜或豆乾,完美平衡。
  • 實用資訊:
    • 推薦店家: 「桃源街老王記」 (臺北市中正區桃源街15號) – 紅燒濃鬱派老字號,肉大塊過癮!價格約 NT$200~250。
    • 推薦店家: 「永康牛肉麵」 (臺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二段31巷17號) – 名氣響亮,紅燒湯頭醇厚,記得點粉蒸排骨搭配!價格約 NT$220~280。
    • DIY提示: 家常版想省時?用壓力鍋燉牛腱心或牛肋條!炒香豆瓣醬、蔥薑蒜、八角花椒,加入牛肉炒上色,嗆點米酒,加醬油、冰糖、滷包、大量水(或牛骨高湯),進壓力鍋燉煮約40分鐘至軟爛(自然洩壓)。最後煮麵、燙青菜,淋上熱騰騰的牛肉湯,灑上蔥花!香氣絕對飄散整條巷子(鄰居會抗議的那種香)!

2. 大滷麵

  • 名稱: 大滷麵 – 料多澎湃的暖心湯麵。
  • 特色與亮點: 這碗麵就是實在!濃稠勾芡的湯汁(但不是濃到像漿糊那種),裡面藏著滿滿好料:豬肉絲、木耳絲、紅蘿蔔絲、筍絲、大白菜、香菇、豆腐、蛋花… 各家配料稍有不同,但共同點就是豐富。湯頭通常是豬骨或雞骨高湯打底,加上醬油、醋、胡椒粉調味,酸香開胃又暖身。吃起來口感滑順,料多味美,一碗抵兩餐(有時真的吃不完)。
  • 推薦理由: 天冷或沒胃口時的超級救星!酸甜鹹香的湯頭非常開胃,滿滿的配料吃起來超滿足,有菜有肉有蛋,營養均衡的一碗搞定。是媽媽味道的代表 眷村美食 之一。
  • 搭配建議: 單吃就很飽足!頂多配個小菜如涼拌海帶絲。喜歡重口味可以加點烏醋或辣椒油。
  • 實用資訊:
    • 推薦店家: 「村子口」 (臺北市八德路三段12巷52弄34號) – 眷村風味老店,大滷麵料多味濃,懷舊氛圍濃厚。價格約 NT$120~150。
    • DIY提示: 家常版其實不難!先爆香蔥薑,炒肉絲,加入其他所有切絲的蔬菜(木耳、紅蘿蔔、筍、大白菜等)炒軟,加入高湯煮沸。調味:醬油、鹽、白胡椒粉、烏醋(醋是關鍵!提供酸香)、一點糖。煮滾後打入蛋花,再用太白粉水勾芡至喜愛的濃稠度。最後淋在煮好的麵條上即可。訣竅是蔬菜要切細絲,勾芡別過頭。

3. 蔥油餅

  • 名稱: 蔥油餅 – 簡單卻讓人瘋狂的平民美食。
  • 特色與亮點: 外皮是關鍵!要煎到金黃酥脆,咬下去喀滋作響,內裡卻是柔軟多層次。重點中的重點:蔥花要豪邁!新鮮翠綠的蔥花,均勻分佈在麵團裡,經過油煎,蔥香四溢,鹹香誘人。有些店家會在餅皮抹上豬油或加入一點點椒鹽,風味更獨特。熱騰騰時吃,邊邊酥脆中心Q軟,蔥香滿口,樸實卻有魔力。
  • 推薦理由: 便宜、好吃、方便拿在手上吃!是早餐、點心或配湯麵的絕佳選擇。現點現做的最好吃,看著師傅桿麵、撒蔥、捲起、壓平、下鍋,香氣撲鼻而來,就是一種療癒。最能感受 眷村美食 中「簡單食材成就美好」的精神。
  • 搭配建議: 單吃就很棒!配碗酸辣湯或小米粥是經典組合。當成主食,夾個蛋或里肌肉排變成豪華版蔥油餅加蛋也很讚。
  • 實用資訊:
    • 推薦店家: 通常藏在市場或眷村周邊小店,很難指名道姓某一家絕對第一,但「南門市場」周邊幾家老攤水準都不錯。價格約 NT$30~50/張。
    • DIY提示: 家常版追求快速可用燙麵法。中筋麵粉加滾水(約80度)攪拌成絮狀,再加點冷水揉成團(偏軟),醒麵30分鐘。擀成大薄片,抹上油、撒上大量鹽和蔥花(盡量多!),捲成長條再盤成圓餅狀壓扁擀開。平底鍋放多點油,中小火煎至兩面金黃酥脆即可。秘訣是油要夠、火候控制好(太大易焦裡不熟,太小不夠酥)。

4. 韭菜盒

  • 名稱: 韭菜盒 – 香氣濃鬱的油炸點心。
  • 特色與亮點: 外皮酥脆帶點韌性,內餡是滿滿的靈魂—新鮮韭菜!通常還會拌入冬粉(增加口感)、豆乾丁(增添豆香)、炒香的蛋碎,有時還有蝦皮或蝦米提鮮。重點是韭菜要夠嫩、夠多,調味以鹽、白胡椒粉、香油為主,凸顯韭菜本身的辛香氣味。油炸後香氣逼人,一口咬下,外酥內香,韭菜汁在口中爆開,過癮!
  • 推薦理由: 愛韭菜的人會瘋掉!那股濃鬱的特殊香氣,加上酥脆外皮和豐富內餡,非常有飽足感。是 眷村美食 點心裡的「重口味」代表,吃過難忘。
  • 搭配建議: 單吃當點心或配碗清淡的湯(如蛋花湯)就很棒。通常一個就蠻飽的。
  • 實用資訊:
    • 推薦店家: 「興隆市場」(臺北市文山區)內有幾攤眷村老字號韭菜盒非常有名,常常大排長龍。價格約 NT$35~45/個。
    • DIY提示: 家常版麵皮也可用燙麵或半燙麵(部分滾水+冷水)。餡料重點:韭菜洗淨切細段,先用一點油拌勻鎖住水分防止出水。冬粉泡軟切小段,豆乾切小丁炒香,蛋炒散。所有餡料拌在一起,加鹽、白胡椒、香油調味。包成半月型或圓型,封口捏緊,下油鍋炸至金黃即可。小心韭菜餡燙口!

5. 槓子頭(山東大餅)

  • 名稱: 槓子頭 / 山東大餅 – 樸實無華的硬漢點心。
  • 特色與亮點: 這傢伙是「硬」派代表!紮實、乾香、耐嚼。用老麵發酵,麵香十足,沒有花哨的餡料,就是純粹的麵粉香氣。表面通常烙出漂亮的焦黃色。口感非常Q韌,牙口要好(笑),需要慢慢咀嚼,越嚼越能感受到那股單純的麥香和淡淡的鹹味。可以放好幾天,乾啃、泡湯、切塊炒都行,是早期眷村重要的儲糧。
  • 推薦理由: 愛它的人就愛那股純粹的麵香和紮實的口感。當零嘴磨牙、泡在牛肉湯或羊肉湯裡吸飽湯汁變軟(超好吃!)、切丁炒回鍋肉或蔬菜,變化多多。是 眷村美食 中的「硬實力」擔當,充滿懷舊感。不過,不愛吃硬東西的朋友可能… 會覺得在練牙齒。
  • 搭配建議: 最推薦泡湯吃! 特別是泡在濃鬱的紅燒牛肉湯裡,吸滿湯汁精華,外軟內Q,絕配。乾吃配杯熱茶也不錯。
  • 實用資訊:
    • 推薦店家: 傳統市場的麵攤或專賣山東大餅的店鋪,例如臺北「南門市場」、臺中「忠信市場」周圍都有老師傅在做。價格約 NT$60~100/個 (大小不一)。
    • DIY提示: 家常做難度高(揉麵和發酵需要功夫),建議購買。但若挑戰:老麵麵糰(或中筋麵粉+酵母+水發酵)揉至非常光滑(要出筋),分割整形後二次發酵,放入烤爐或大鐵鍋中烘烤至外表硬脆金黃、內部熟透(敲起來有空洞聲)。真的需要點功夫!

6. 豆沙鍋餅

  • 名稱: 豆沙鍋餅 – 飯後甜蜜的句點。
  • 特色與亮點: 香甜酥脆的點心!薄薄的麵皮(有時帶點芝麻),煎烙得焦黃酥脆,中間夾著厚厚一層綿密細滑的紅豆沙(偶爾也有棗泥或綠豆沙)。重點是外餅要酥脆不油膩,豆沙要香甜不膩口,豆香濃鬱。切開時聽到那「喀滋」聲,看到滿滿的紅豆餡,就是幸福的聲音!通常是熱熱的上桌,冷掉口感會差很多。
  • 推薦理由: 完美飯後甜點!甜蜜的滋味和酥脆的口感,讓人心情愉悅。份量通常不小,適合分享。雖然很多餐廳都有,但眷村老店的豆沙鍋餅,豆沙常是自己熬的,香氣更自然,不會死甜。是 眷村美食 宴席上常見的壓軸甜點。
  • 搭配建議: 配杯熱茶解膩,烏龍茶或香片都不錯。
  • 實用資訊:
    • 推薦店家: 許多眷村菜餐廳都有,如「陸光小館」 (臺北市松山區市民大道四段103號) 的豆沙鍋餅頗受好評。價格約 NT$180~280/份。
    • DIY提示: 家常版挑戰度中等。燙麵麵皮擀薄(兩片),一片鋪在平底鍋,抹上厚厚的紅豆沙(市售或自煮),邊緣留空,蓋上另一片面皮,壓緊邊緣。小火慢煎,兩面煎至金黃酥脆。出鍋切塊。關鍵是紅豆沙濕度要適中(太濕餅會軟爛,太乾口感差),火候控制避免焦掉。

7. 砂鍋魚頭(什錦砂鍋)

  • 名稱: 砂鍋魚頭 / 什錦砂鍋 – 澎湃的圍爐首選。
  • 特色與亮點: 冬天絕對要吃的 眷村美食 !主角是大大的鰱魚頭(或草魚頭),先炸過定型,再加入熬煮多時的高湯(雞骨豬骨)裡。重點是那鍋「料」:爆香的扁魚乾、蝦米、香菇是湯頭鮮美的秘密武器,還有滿滿的配料:大白菜、凍豆腐、豆皮、肉片(豬肉或雞肉)、丸子、鳥蛋、木耳、金針菇… 超級豐富!湯頭集所有精華,濃鬱鮮香,帶點扁魚、蝦米的特殊風味,喝了全身暖呼呼。適合一群人共享。
  • 推薦理由: 份量十足,熱鬧滾滾,湯鮮料多,圍爐聚餐的首選!魚頭的膠質豐富,凍豆腐吸飽湯汁,每一口都是驚喜。是年菜、冬令進補的常客,充滿團圓氣氛。
  • 搭配建議: 通常會附上沾醬(如豆腐乳醬、辣椒醬油)。配白飯或冬粉,吸飽湯汁超讚!因為料很多,不用再點太多菜。
  • 實用資訊:
    • 推薦店家: 「老唐風味餐館」 (高雄市左營區實踐路203號) 的砂鍋魚頭分量豪邁、湯頭濃鬱,在地人推薦。價格約 NT$800~1200/鍋 (視大小)。
    • DIY提示: 家常版可以簡化。魚頭處理乾淨抹鹽略醃後油炸(或煎)至金黃備用。爆香蔥薑蒜、香菇、蝦米、扁魚乾(壓碎更出味),加入高湯煮沸。依序放入耐煮的大白菜、炸魚頭、凍豆腐、豆皮、丸子等,中小火燉煮約30-40分鐘至入味,最後加入易熟的肉片、青菜等。調味用鹽、白胡椒粉即可,重點在扁魚乾和蝦米的天然鮮味。自己做料可以放得更澎湃!

8. 粉蒸肉(粉蒸排骨)

  • 名稱: 粉蒸肉 / 粉蒸排骨 – 入口即化的古早味。
  • 特色與亮點: 用蒸的軟嫩功夫菜!通常選用五花肉或小排骨,裹上炒香的蒸肉粉(米磨碎,混合五香粉、花椒粉等香料)。底下會鋪上吸味的墊料,最經典是地瓜(香甜綿密),也有用芋頭或馬鈴薯的。蒸製過程中,肉香、油脂、香料滲透到墊料裡,肉蒸到軟爛,肥而不膩,入口即化。蒸肉粉吸飽肉汁,鹹香帶點微辣(看店家調味),口感粉糯。地瓜吸滿精華,甜鹹交融超好吃。
  • 推薦理由: 看似簡單,但要做得好吃不容易。五花肉的油脂被蒸化,香而不膩,配上鬆軟香甜的地瓜,口感層次豐富。是經典的 眷村美食 家常菜,配飯絕佳!也是牛肉麵店常見的超級搭檔。
  • 搭配建議: 配白飯!配白飯!配白飯!(很重要說三次)淋點湯汁更讚。點碗清湯或青菜平衡一下。
  • 實用資訊:
    • 推薦店家: 幾乎賣牛肉麵的眷村風味館都會有,如前面提到的「永康牛肉麵」粉蒸排骨就很有名。價格約 NT$120~180/份。
    • DIY提示: 家常版成功率高!五花肉或排骨切塊,用醬油、米酒、糖、薑末、蒜末、五香粉、白胡椒粉、豆瓣醬(可選)醃製至少1小時(隔夜更佳)。市售蒸肉粉拌入醃好的肉中,讓每塊肉均勻沾裹。碗底鋪上切塊的地瓜(或芋頭),放上裹粉的肉。電鍋外鍋1.5~2杯水蒸至熟透軟爛(約45-60分鐘)即可。簡單又下飯!

9. 臘肉/香腸

  • 名稱: 臘肉 / 香腸 – 歲月醃漬的風味。
  • 特色與亮點: 眷村家家戶戶過年前必備的風景!利用冬季低溫乾燥的氣候,將豬肉(五花肉做臘肉,絞肉灌香腸)以鹽、糖、酒、花椒、八角等香料醃漬後風乾而成。臘肉肥瘦相間,瘦肉深紅紮實,肥肉透明如琥珀,鹹香濃鬱,帶有煙燻或酒香。香腸則各家配方不同,有純肉香的原味,也有加入高粱酒的「高粱香腸」,還有辣味香腸。煎過後香氣逼人,油脂迸發,是下飯下酒的極品。
  • 推薦理由: 充滿年節氣氛與家鄉記憶的味道。直接蒸熟切片吃原味,或是炒蒜苗(臘肉炒蒜苗經典!)、炒高麗菜、做煲仔飯,都超級加分。是 眷村美食 中儲存與轉化的智慧結晶。不過口味偏鹹,是重口味者的愛。
  • 搭配建議: 原味吃配蒜片、青蒜段解膩。炒青菜絕配(蒜苗、高麗菜、青椒)。配白飯或做成臘味煲仔飯。下酒也很棒!
  • 實用資訊:
    • 推薦店家: 許多眷村媽媽或老師傅自製的風味最佳,通常在眷村改建後的商圈或特定市場可尋獲,如臺中「彩虹眷村」周邊、高雄「果貿社群」周邊。價格依重量計算(約NT$300~500/斤不等)。
    • DIY提示: 自製需氣候配合(冬天乾燥)和良好衛生條件。新手可從簡易版開始:買現成五花肉或絞肉,用鹽、糖、高粱酒或米酒、花椒粉(炒香磨碎)、五香粉等仔細按摩醃製數天(放冰箱),再掛在通風處風乾(或用烤箱低溫烘乾模仿)。難度高,成就感也高!但購買品質好的現成品更實際。

10. 涼拌三絲(涼拌幹絲)

  • 名稱: 涼拌三絲 / 涼拌幹絲 – 清爽開胃的小菜王者。
  • 特色與亮點: 看似簡單卻考驗功夫的家常小菜!主角是細長的豆乾絲(或稱幹絲),搭配胡蘿蔔絲和小黃瓜絲。關鍵在豆乾絲的處理:要煮軟去豆腥味,但又不能過爛失去口感。瀝乾後拌入鹽、糖、香油(靈魂!)、有時加點烏醋提味。胡蘿蔔絲和小黃瓜絲提供爽脆口感和鮮豔顏色。吃起來鹹香中帶點微甜,豆香十足,香油氣味畫龍點睛,冰冰涼涼超開胃。
  • 推薦理由: 幾乎是每家眷村麵館、餐廳的必備小菜。清爽解膩,平衡 眷村美食 中常見的濃鬱口味。價格親民,製作看似簡單,但要做得好吃(幹絲不硬不爛,調味適中)就不容易。是檢驗店家基本功的小菜之一。
  • 搭配建議: 配任何麵飯主食都百搭!特別適合搭配牛肉麵、大滷麵等口味較重的餐點。
  • 實用資訊:
    • 推薦店家: 只要是賣眷村麵食的店,通常涼拌幹絲都有一定水準。前面提過的「村子口」、「桃源街老王記」等皆可點。
    • DIY提示: 家常版超簡單!市售幹絲先用滾水煮約3-5分鐘去除豆腥味並軟化,撈起沖冷水瀝乾(盡量擰乾)。胡蘿蔔、小黃瓜切細絲(小黃瓜可先用鹽抓醃片刻擠掉水分更脆)。所有材料放入大碗,加入適量鹽、糖、大量香油(關鍵!)、少許烏醋(可選),拌勻即可冷藏。簡單、快速、好吃!


眷村美食風味排行榜(個人主觀,戰火免!)

下面這個排行榜純粹是我個人吃了這麼多年,綜合味道、特色、難以取代度、回訪率後的主觀排名啦!每個人心中第一名都不同,重點是這些 眷村美食 真的都值得一試!(星星數★代表推薦程度)

排名 美食名稱 風味特色 個人點評 推薦指數
1 牛肉麵 (紅燒/清燉) 湯頭靈魂,肉塊誠意,鄉愁滿載 沒有之一!湯頭定輸贏,肉要軟爛不柴。吃過好的,其他都變將就。 ★★★★★
2 砂鍋魚頭 (什錦砂鍋) 澎湃圍爐,湯鮮料足,暖心暖胃 冬天必吃!扁魚蝦米湯底是精華,料多到爆炸,滿滿幸福感。缺點:人少難點。 ★★★★☆
3 韭菜盒 韭菜衝擊,酥香爆漿,真材實料 愛韭菜者的天堂!現炸外酥內香,韭菜鮮嫩多汁,冬粉豆乾增添口感,超滿足。 ★★★★☆
4 蔥油餅 酥脆Q軟,蔥香四溢,平民美味 簡單卻超難做好。酥、香、蔥多、不油膩是關鍵!早餐宵夜良伴,百吃不厭。
(小抱怨:有些店蔥小氣到像撒胡椒…)
★★★★☆
5 粉蒸肉 (排骨) 軟嫩化口,肥而不膩,香氣撲鼻 功夫在蒸透!肉要入口即化,蒸肉粉要香,地瓜吸飽肉汁是精華。配飯無敵。 ★★★★☆
6 大滷麵 酸香開胃,料多實在,媽媽味道 冷天或沒胃口時首選!醋的酸香是靈魂,勾芡要恰到好處,料多豐富一碗搞定。 ★★★★
7 豆沙鍋餅 酥脆甜蜜,紅豆綿密,完美句點 飯後甜點首選!餅要酥脆不油,豆沙要香濃不甜膩。熱熱吃最棒,冷掉風味大減。 ★★★★
8 涼拌三絲 (幹絲) 清爽解膩,豆香迷人,小菜之王 看似平凡卻見真章!幹絲處理是關鍵(不硬不爛),香油是靈魂。眷村麵館必備款。 ★★★★
9 臘肉/香腸 鹹香下飯,歲月風味,下酒良伴 年節風情濃!臘肉炒蒜苗經典,香腸煎得滋滋作響配蒜片,簡單粗暴的好吃。口味偏鹹。 ★★★☆
10 槓子頭 (山東大餅) 紮實耐嚼,純粹麵香,懷舊儲糧 硬漢專屬!愛它的人極愛,不愛的人嫌硬。泡湯吸汁後昇天成絕品!牙口不好請三思。 ★★★

註:這個排行純屬個人胃袋意見,排名可能會因當天心情、店家表現而浮動!歡迎分享你的第一名!

我的眷村美食踩雷小經驗(噓…)

跑這麼多地方,當然也遇過不如預期的。有一次在某個知名觀光眷村,點了碗牛肉麵,湯頭淡如水,牛肉又柴又小塊,蔥油餅冷冰冰又韌到咬不動… 價格還不便宜!當下真的有點失望。還吃過炸過頭變硬梆梆的槓子頭,或是豆沙鍋餅的豆沙甜到發膩… 所以啊,名氣有時不一定準,還是多做功課,或是問問在地老饕的私房推薦比較保險!

眷村美食在哪裡找?我常逛的點給你參考!

  • 臺北: 四四南村週邊、南門市場、桃源街牛肉麵街、永康街(部分老店)、村子口等巷弄小店…
  • 桃園: 憲光二村(文化園區內或週邊)、忠貞新村市場(滇緬泰風味也很強)…
  • 臺中: 彩虹眷村週邊、忠信市場、光復新村…
  • 高雄: 自助新村(已拆遷,但週邊老店還在)、果貿社群、黃埔新村…
  • 屏東: 勝利新村(青島街一帶)…

很多老眷村雖已改建,但那些承載記憶的美味,常在附近的巷弄小店或市場裡延續著。帶著探險的心情去找,往往有意外驚喜!

關於眷村美食的 Q&A(你想問的,可能在這!)

Q: 臺北有沒有那種隱藏版、在地人才知道的眷村味小館?別只推觀光客名店!

A: (小聲說)試試看鑽進臺北市中心的傳統市場,像「東門市場」、「南門市場」裡面或週邊巷弄,藏著不少寶!例如南門市場二樓熟食區的老攤,或是附近杭州南路、金山南路一帶的無名小麵館,很多都是老師傅的手藝,價格實在,味道道地。重點是早點去,有些下午就賣完收攤了!另外,民生社群、天母一些住宅區裡,也藏著低調但厲害的眷村菜家庭小館,多靠口耳相傳,需要多挖掘。

Q: 想在家複製眷村味,但覺得很難?最推薦新手嘗試哪一道?

A: 別怕!從 涼拌三絲(幹絲)粉蒸肉 開始最友善!涼拌幹絲重點在幹絲處理(煮軟去腥瀝乾)和香油的用量(別省!),調味簡單(鹽糖香油),幾乎零失敗。粉蒸肉只要買對蒸肉粉(市售很多選擇),肉醃入味(時間給夠),鋪上地瓜丟電鍋蒸,成功率超高,味道又好!這兩道做好,成就感滿滿,再挑戰其他的更有信心。牛肉麵湯頭確實需要時間,但用壓力鍋也能大大縮短燉煮時間哦!

Q: 眷村美食感覺口味比較重(鹹、油),有沒有相對清爽一點的選擇?

A: 有的!試試 清燉牛肉麵,湯頭相對清澈甘甜,沒紅燒那麼濃鬱厚重。涼拌三絲 本身就是清爽擔當。點菜時,可以選蒸煮類的,像 粉蒸肉(相對紅燒肉不那麼油)、清蒸的魚。大滷麵 雖然勾芡,但酸香湯頭其實頗開胃,記得請店家調味淡一點(有些店真的下手太重)。蔬菜類如簡單的 炒高麗菜(用點豬油炒很香)、涼拌小黃瓜 都是好選擇。避開油炸品(韭菜盒、部分蔥油餅)和臘味,負擔會小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