筍殼魚:從挑選秘訣到四道經典料理完整指南

作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吃貨,特別是在台灣這塊美食寶地打滾多年,我對食材可是相當挑剔的。今天要跟各位老饕們好好聊聊一種讓我又愛又恨,但絕對是頂級美味的魚—— 筍殼魚(Sinogastromyzon puliensis)。老實說,第一次看到它那副「尊容」,我內心是拒絕的,誰能想到它醜醜的外表下,藏著這樣驚人的細膩風味呢?這篇文章絕對是我跑遍漁港、問遍老師傅、還在自己家廚房「炸」過幾次鍋的真心分享,保證原汁原味,筍殼魚的美妙,咱們慢慢道來。

認識這位「醜帥」的溪流隱士:筍殼魚

首先,別被名字誤導了!筍殼魚可不是海魚,它是正港的台灣溪流原生魚種,主要棲息在中下游水流比較緩、石頭底的地方(像大甲溪、濁水溪這些流域)。那扁平的身體、貼在石頭上的樣子,還有那身像是長了青苔或沾滿泥沙的保護色,活脫脫就是一塊會動的「石頭」或者「筍殼」(這名字取得真是形象!)。我第一眼在溪邊看到它,心裏直嘀咕:「這...真的能吃?」漁友在旁邊笑我識貨,說這可是溪流裏的「隱藏版珍饈」!它靠吸盤一樣的嘴刮食石頭上的藻類和微小生物,整個生活態度就是佛系又低調。

為什麼筍殼魚這麼貴?物以稀為「鮮」啊!

講到價格,相信很多朋友跟我當初一樣,看到標價會倒吸一口涼氣。筍殼魚的價格,在淡水魚裏絕對是金字塔頂端的存在。有時在高級餐廳一小條清蒸就要價不菲。為什麼這麼貴?來來來,咱們攤開來講:

  1. 野生的,真的少!:真正的原生種筍殼魚對環境要求非常高,水質要清澈,水溫要適宜,還要有足夠的石頭縫讓它躲藏。污染啦、棲息地破壞啦、過度捕撈啦(以前被當作觀賞魚也抓了不少),讓它的野生族群數量直線下降。現在想吃條野生的,得靠運氣和荷包深度。
  2. 長得慢,急不來:這魚是慢性子,生長速度那叫一個慢條斯理。不像一些養殖魚幾個月就能上市,筍殼魚可能需要養上一兩年才能達到比較好的食用尺寸(通常也就十幾到二十公分)。想想看,養殖場要投入的時間成本和飼料成本攤算下來,價格怎麼可能便宜?(批註:養殖的雖然也比較貴,但比純野生的還是親民些,後面會講到區別)。
  3. 捕撈難度高:野生的筍殼魚白天喜歡躲在石頭縫裏,晚上才比較活躍出來覓食。要用傳統網捕不容易,有經驗的漁人常需要潛水或徒手在石頭縫隙間小心翼翼地摸,效率低又辛苦。這種辛苦錢,也得算在魚價裏。
  4. 「鮮」字值千金筍殼魚的鮮美程度,吃過的人都知道那種細膩甘甜是難以複製的。這種極致的美味體驗本身就帶有稀缺性。加上產量少,市場供不應求,價格自然水漲船高。

野生 vs. 養殖:味道差在哪?荷包差更多!

坦白講,吃過幾次野生和養殖的筍殼魚後,我嘴巴也算被養刁了。

野生筍殼魚:

  • 風味:那個鮮甜味啊,真的層次更豐富!肉質自帶一股清新的溪澗氣息,甜味更明顯,膠質感(就是魚皮和肉之間那層)更濃厚滑溜。肉質緊實有彈性,入口即化?不完全是,是帶著微妙咀嚼感的細膩!清蒸出鍋,淋點米酒和薄鹽豉油,那個湯汁拌飯,真是絕了!
  • 價格:貴!非常貴!按兩計價是常態,一條十幾公分的,破千台幣很平常。而且可遇不可求,通常只在特定季節(秋冬季據說比較肥美)、特定溪流出產地的可靠魚販或高級餐廳才有。有時候有錢還不一定買得到新鮮的。
  • 缺點(老實說):除了貴,體型通常不大,肉量相對少。而且因為生活環境在石頭縫,偶爾會帶點土腥味(看水域品質和師傅處理手藝了)。處理不當或不夠新鮮,那點土味會被放大。我曾經在某家小館子踩過雷,腥味重到蓋過鮮味,超失望!

養殖筍殼魚:

  • 風味:現在養殖技術越來越好,品質其實相當不錯。鮮甜味有,肉質也算細嫩,膠質感也在線。但老實說,跟頂級的野生貨放在一起比,那個「野性」的鮮甜度和肉質的紮實感,還是能嘗出細微差別。有點像土雞和仿土雞的差別,都是好雞,但風味深度不同。
  • 價格:比起野生的是親民太多了!雖然還是比一般吳郭魚、鱸魚貴上不少,但總算是在「想吃就能吃」的範圍內。在傳統市場或一些水產店找得到,餐廳裏用養殖的也比較多。
  • 優點:供應穩定,體型通常比野生的大一點點?肉比較多。養殖環境可控,比較不用擔心污染問題,土腥味處理得當的話,幾乎吃不出來。對預算有限但又想嘗鮮的朋友,絕對是首選。
特性 野生筍殼魚 養殖筍殼魚 我的主觀評價
風味 極致鮮甜!層次豐富,帶溪澗清香,膠質濃厚,肉質緊實細膩有微妙咀嚼感 鮮甜細嫩,膠質感OK,品質穩定 野生:風味天花板。養殖:性價比之選,日常解饞夠用
新鮮度 靠運氣!買到極鮮的如獲至寶,處理不好易帶土腥 供應穩定,養殖環境可控,腥味處理較易 野生:驚喜與風險並存。養殖:穩定安心牌
價格 非常昂貴!按兩計價,一條破千是常態 相對親民,比一般魚貴但可接受 野生:荷包深度考驗。養殖:努力一下可擁有
供應量 稀少!季節性強,可遇不可求 穩定供應,市場、餐廳較常見 野生:緣分到了才有。養殖:想吃就找得到
推薦情境 特殊節日、追求極致體驗、荷包滿滿時 日常想品嚐鮮美、預算有限的首選 口袋深追野生,常吃選養殖!

挑選筍殼魚的「眉角」:眼、鰓、身、觸感

筍殼魚,新鮮度是王道!管它是野生還是養殖的,不新鮮都白搭(而且那麼貴,買到不新鮮的真的會搥心肝!)。分享幾個我屢試不爽的挑選秘訣:

  • 眼睛:給我瞪大眼看!一定要清澈明亮,像黑寶石一樣閃閃發光,凸出來最好。如果眼睛渾濁、凹陷甚至發白,別猶豫,放下它!(絕對NG!)
  • 魚鰓:輕輕掀開鰓蓋(有點血腥,但必須看)。新鮮的鰓是鮮艷的血紅色,乾淨沒有黏液。如果顏色發暗(紫紅、褐色)、發灰,或者有奇怪黏液,趕緊跑!(絕對NG!)
  • 身體 & 鱗片:身體要飽滿有彈性,用手指按一下魚肉,能快速回彈。鱗片(雖然它鱗片細小)要緊密附著在身上,有光澤,不能看起來乾癟或脫落。魚肚子不能漲得鼓鼓的(可能是腐敗產氣)或軟塌塌的(不新鮮)。體表黏液要清澈透明,滑溜但不黏膩發腥。(黏液渾濁發黃發黏?絕對NG!)
  • 氣味:最重要的來了——聞!湊近魚鰓部位聞(別害羞,老闆都習慣了)。新鮮筍殼魚應該是清新的水味或淡淡的海藻味。頂多帶一點點土味(野生尤其可能),但絕不能是明顯刺鼻的魚腥味或氨水味!(聞到異味?絕對NG!立刻放下!)

記住口訣:亮眼、紅鰓、彈身、無怪味!

在家料理筍殼魚:簡單就是王道(附獨門食譜)

筍殼魚的珍貴就在於它的本味,料理真的不需要太複雜。清蒸永遠是王道,能把它的鮮甜發揮到極致。當然,其他做法也各有風味。分享幾個我常做,也最容易成功的做法:

食譜一:經典黃金蒜香蒸筍殼魚

食材 (1-2人份):

  • 新鮮筍殼魚 1尾 (約300-400克,處理乾淨)
  • 老薑 1小塊 (約拇指大小,切細絲或薄片)
  • 青蔥 2-3根 (蔥白切段,蔥綠切細絲泡冰水捲曲)
  • 蒜頭 4-5瓣 (切末)
  • 辣椒 (可選) 半根 (去籽切絲,怕辣可省略)
  • 調味料:薄鹽醬油 1.5-2湯匙、米酒 1湯匙、香油 1茶匙、 半茶匙 (提鮮用,可不加)、食用油 1.5-2湯匙

做法:

  1. 處理魚:請魚販幫忙殺好、刮鱗、去除內臟(特別是要把肚子內壁的黑膜徹底刮乾淨,這是去腥關鍵!)。回家後一定要徹底沖洗乾淨,特別是腹腔和頭部。魚身兩面各斜劃2-3刀(幫助熟透和入味)。用廚房紙巾徹底擦乾魚身內外水分(這步超重要,蒸出來才不會水水的!)。
  2. 準備蒸魚:找個能放進魚的深盤(蒸魚盤最好)。盤底鋪上一半的薑絲和蔥白段。把處理好的筍殼魚放上去,魚身上再鋪上剩下的薑絲和蔥白段(還有辣椒絲,如果用)。均勻淋上米酒
  3. 蒸魚:燒一大鍋水,水滾後才放魚進去,蓋上鍋蓋,用中大火蒸。時間是關鍵!根據魚的大小:300克約蒸8-9分鐘,400克約9-10分鐘。千萬別蒸過頭!寧可時間短一點,關火後用餘溫燜1-2分鐘。判斷熟度:用筷子戳魚背最厚肉的地方,能輕鬆穿透且無血水滲出即可。
  4. 爆香黃金蒜油:蒸魚的同時,另起一小鍋或湯匙,倒入食用油(橄欖油、葵花油、葡萄籽油都可以,味道淡的為佳),冷油放入蒜末(一定要冷油下鍋,蒜末才不會焦苦)。開中小火慢慢炸,炸到蒜末變成漂亮的金黃色(香氣四溢!),立刻關火!餘溫會讓顏色更深一點。加入醬油、糖(如果用)、香油,稍微攪拌一下(醬油遇到熱油會嗆出香氣)。
  5. 組合:小心翼翼把蒸好的魚取出(小心燙!),倒掉盤中所有蒸出來的湯汁(這步很重要,湯汁可能帶腥)。夾掉魚身上的薑蔥。把爆好的黃金蒜油醬汁均勻淋在魚身上。「滋啦」一聲,香氣直衝腦門!最後擺上泡過冰水的蔥綠絲(會捲曲很漂亮)點綴。搞定!上桌!

這個做法是我最愛,蒜香、醬油香完美襯托魚的鮮甜,又不會搶戲。黃金蒜油是靈魂!記得蒸魚時間寧短勿長,倒掉蒸魚水,這兩點是美味的關鍵。

食譜二:惹味豆豉蒸筍殼魚

食材 (1-2人份):

  • 新鮮筍殼魚 1尾 (約300-400克,處理乾淨)
  • 陽江豆豉 1湯匙 (稍微沖洗一下,略切碎或用刀背拍鬆)
  • 蒜頭 3瓣 (切末)
  • 薑末 1茶匙
  • 紅辣椒末 半茶匙 (怕辣減量或去籽)
  • 青蔥絲 (裝飾用)
  • 調味料:醬油 1茶匙、蠔油 半茶匙、米酒 1茶匙、 少許 (約1/4茶匙,中和鹹度)、香油 半茶匙、食用油 1湯匙

做法:

  1. 處理魚:同食譜一,清洗乾淨、擦乾、劃刀。
  2. 炒香豆豉醬:鍋中放食用油,小火爆香蒜末、薑末、辣椒末。放入處理好的豆豉,繼續小火炒出香味(約1分鐘)。加入醬油、蠔油、米酒、糖、香油,翻炒均勻成濃郁的豆豉醬,關火備用。
  3. 蒸魚:盤底鋪一些薑片或蔥段防沾。放上處理好的筍殼魚。將炒好的豆豉醬均勻鋪抹在魚身上(包括肚子裏也可塞一點)。
  4. 蒸製:水滾後放入魚,中大火蒸8-10分鐘(視魚大小),關火燜2分鐘。判斷熟度同食譜一。
  5. 出鍋:取出蒸好的魚,小心倒掉盤中多餘湯汁(豆豉醬本身已有鹹鮮味,湯汁可能過鹹)。撒上新鮮青蔥絲即可。這道菜鹹香濃郁超下飯!豆豉的風味和筍殼魚的細膩意外地搭。

食譜三:濃油赤醬紅燒筍殼魚

食材 (1-2人份):

  • 新鮮筍殼魚 1尾 (約300-400克,處理乾淨)
  • 老薑 3-4片
  • 青蔥 2根 (切段)
  • 蒜頭 3-4瓣 (拍扁)
  • 辣椒 (可選) 1根 (切段)
  • 調味料:醬油 2湯匙、米酒 2湯匙、冰糖 1小塊 (或砂糖1茶匙)、烏醋 (或陳醋) 半湯匙 (起鍋前用,提香解膩)、白胡椒粉 少許、清水或高湯 約200ml、食用油 適量

做法:

  1. 處理魚 & 煎魚:魚處理乾淨擦乾(一定要乾!)。鍋燒熱,倒入比平常炒菜多一點的油(潤鍋),油溫升高後(手放在鍋上方感覺熱氣明顯),輕輕放入筍殼魚(小心油爆!),轉中火。不要急著翻動!煎約2-3分鐘,輕輕晃動鍋子,魚能移動了再翻面(用鍋鏟+筷子輔助,魚皮才完整)。兩面煎至金黃定型後取出備用。這步是紅燒香氣的基礎!
  2. 爆香料頭:原鍋留底油(如果煎魚的渣太多可以倒掉一點,補點新油),放入薑片、蔥白段、蒜頭、辣椒段(如果用),中小火爆炒出香味。
  3. 紅燒:倒入醬油、米酒,稍微煮滾讓酒氣揮發。加入冰糖、白胡椒粉、清水或高湯(量要能稍微淹過魚身一半左右)。煮滾後嘗一下味道(偏鹹一點點沒關係,後面收汁會濃縮)。把煎好的魚放回鍋中。
  4. 燜煮入味:湯汁再次滾起後,蓋上鍋蓋,轉中小火燜煮約8-10分鐘。期間可以用湯匙將湯汁淋在露出湯面的魚身上幾次,幫助上色入味。
  5. 收汁 & 嗆醋:打開鍋蓋,轉中大火收汁。一邊收汁一邊繼續淋湯汁在魚身上,直到湯汁變得濃稠油亮(別收太乾,要有點湯汁)。沿鍋邊淋入烏醋(嗆出醋香),輕輕晃動鍋子均勻。撒上蔥綠段,即可關火盛盤。紅燒的筍殼魚肉質依然細嫩,裹著濃郁鮮香的醬汁,非常誘人!

食譜四:酸鮮開胃筍殼魚酸菜湯

食材 (2-3人份):

  • 新鮮筍殼魚 1尾 (約300-400克,處理乾淨)
  • 酸菜心 約150克 (我偏好客家鹹酸菜,記得要充分洗掉多餘鹹味並擰乾切絲或片)
  • 嫩豆腐 1盒 (切塊)
  • 薑片 3-4片
  • 青蔥 1根 (切蔥花)
  • 調味料:米酒 1湯匙、白胡椒粉 適量、 少許 (視酸菜鹹度調整)、香油 少許、食用油 1湯匙

做法:

  1. 處理魚 & 煎魚頭魚骨 (可選):魚處理乾淨(保留魚頭魚骨)。可以選擇把整條魚切大塊,或是像我習慣:將兩片魚肉片下來(稍微斜切厚片),魚頭魚骨切塊備用。鍋熱油,放入薑片爆香,再放入魚頭魚骨塊煎至兩面金黃(這是湯白的關鍵!)。
  2. 熬湯底:加入滾燙的熱水(一定要熱水!湯才會瞬間變白!),水量約1000-1200ml。大火煮滾,撇掉浮沫。加入處理好的酸菜絲。蓋上鍋蓋,轉中火滾煮約15-20分鐘,讓魚骨和酸菜的鮮味釋放出來。
  3. 下魚肉 & 豆腐:湯底熬好後,用濾網把魚頭魚骨和酸菜撈出來(喜歡吃料可以不撈)。湯鍋轉中小火保持微滾。放入切塊的豆腐。輕輕放入片好的筍殼魚肉片(或整塊魚肉),再加入米酒、白胡椒粉。輕輕推散,避免魚肉碎掉。
  4. 煮魚肉 & 調味:火不要太大,湯保持將滾未滾的狀態(俗稱「蝦眼水」),煮約3-5分鐘,看到魚肉變白熟透即可(千萬別煮老!)。嘗一下湯的鹹淡,因為酸菜有鹹度,通常只需要加一點點鹽,甚至不加。撒上蔥花,淋上少許香油提香,即可關火。酸菜的酸爽完美中和魚湯的濃郁,筍殼魚片入口即化,豆腐吸飽湯汁,一碗接一碗停不下來!天氣微涼時喝最舒服。

筍殼魚在哪裏吃?我的口袋名單(非廣告!純經驗談)

想吃筍殼魚,除了自己動手,當然也可以交給專業的。分享一下我踩點(踩雷?)過的地方:

  • 傳統市場尋寶
    • 地點:靠近主要溪流產地的市場(如埔里、水里、集集、東勢...等),或是台北的濱江市場、台中建國市場等大型批發市場。早市機會大!
    • 優點:有機會遇到真正的野生貨(看季節和運氣),價格可能相對餐廳便宜一點點?新鮮度通常不錯。
    • 缺點:要很早去搶!要會挑!不一定天天有。買完還得自己處理、料理。
    • 我的經驗:在埔里某早市,偶然看到阿伯擺了幾條野生小手板大的筍殼魚,眼睛亮得不得了!雖然貴,咬牙買了兩條回家清蒸,那個鮮甜至今難忘。但後來再去幾次都沒再碰到。
  • 高檔海鮮餐廳
    • 地點:強調台菜、海鮮料理的高級餐廳(如台北的明福台菜、台南的阿霞飯店、台中的与玥樓等,或其他隱藏版名店)。
    • 優點:師傅手藝好,料理手法精緻(常有獨門醬汁或搭配)。環境好,服務佳。通常用的是品質穩定的養殖貨或偶有野生(菜單會特別標示並反應在價格)。
    • 缺點:價格最貴!一條清蒸可能動輒兩三千台幣。有時分量精緻。
    • 我的經驗:在台中某名店吃過豆酥筍殼魚,豆酥炒得乾香不油膩,搭配細嫩魚肉確實美味,但那個價格...嗯,紀念日或請重要客戶時比較捨得。
  • 特色台菜小館/熱炒店
    • 地點:專做台菜、海產、熱炒,口碑好的在地小店。有些會標榜溪鮮料理。
    • 優點:價格相對高級餐廳親切很多!料理手法較家常但往往鑊氣十足,更有「台味」。常有創意做法(如三杯、鹽烤)。
    • 缺點:品質和是否用真材實料的筍殼魚較難保證(有些會用較便宜的鮕呆/筍殼魚混充)。環境可能比較熱鬧嘈雜。
    • 我的經驗:在新竹某巷弄小館吃到紅燒筍殼魚,醬汁濃郁下飯,魚肉新鮮,價格比高級餐廳可愛許多,是解饞的好選擇!但之前也遇過一家,魚肉吃起來粉粉的,感覺不太新鮮,從此列入黑名單。
  • 自己釣?(僅供參考,強烈不建議)
    • 地點:牠的原生溪流(請自行查詢合法釣點,並遵守相關保育法規)。
    • 優點:成就感無價!絕對野生新鮮!
    • 缺點:難度極高!需要特殊技巧(如手撈網、蝦籠等),且現行法規對保育類或特定魚種的採捕有嚴格限制。筍殼魚在許多水域數量稀少,真心建議欣賞就好,把美味留給合法養殖來源吧!保護生態才能永續品嚐美味啊。

筍殼魚料理的靈魂配角

料理筍殼魚,除了魚本身新鮮,搭配合適的配角也很重要:

  • 醬油:清蒸必備!選擇薄鹽醬油壺底油這類味道甘醇不死鹹的,才不會蓋過魚鮮。我偏好西螺或屏東一些手工醬油廠的產品。
  • 米酒:去腥提鮮。台灣本產的米酒就很好用。
  • :老薑驅寒去腥,切絲鋪在魚上和墊底效果最好。
  • 青蔥:蔥白爆香、蔥綠裝飾提味。泡冰水的蔥絲能增添口感清爽感。
  • 豬油 (秘密武器!):如果你夠講究,淋一點煎過或煉好的香噴噴豬油在蒸好的魚上...那個香氣層次會再提升一個檔次(膽固醇?偶爾為之嘛!)。
  • 破布子:清蒸或做湯時加幾顆破布子,那股甘甘鹹鹹的滋味,跟筍殼魚意外地合拍,很有古早味。

結語:值得一試的美味體驗

講了這麼多,筍殼魚對我來說,就是台灣溪流賜予的珍貴禮物。雖然價格不斐,但那份細緻清雅的鮮甜、滑順濃郁的膠質感,在淡水魚中確實獨樹一格,吃過真的很難忘記。我真心覺得,愛吃魚的老饕們,一生至少該嚐一次頂級野生的滋味(荷包要準備好!)。日常想吃,養殖的也是很棒的選擇。無論是簡單清蒸,還是紅燒、煮湯,掌握好新鮮度和火候,在家也能輕鬆複製餐廳級的美味。

記得,吃筍殼魚,吃的不只是味覺,更是一種對台灣本土好食材的珍惜與欣賞。下次在菜單上看到它,別被價格嚇跑,鼓起勇氣點下去(或去市場買一條回家試試),這趟美味的冒險,絕對值得!

Q&A:關於筍殼魚,你可能還想知道...

Q:市面上看到的「筍殼魚」好像長得不太一樣?價格也差很多,是怎麼回事?

A:問到點上了!這真的是大坑! 廣義的「筍殼魚」其實有好幾種魚共享這個俗名,但風味和價格差很大!

  • 台灣原生種 (Sinogastromyzon puliensis):就是本文主角!體型小(常見10-20cm),身體非常扁平,像一片葉子緊貼石頭。風味最頂級,價格也最貴!尤其野生貨。
  • 泰國筍殼魚/棕筍殼 (Oxyeleotris marmoratus):這是最常見的養殖品種,體型比台灣原生種大很多(可達40-50cm甚至更大),身體較厚實,不像原生種那麼扁平。肉質也算細嫩,但風味的細膩度和甜度通常被認為略遜於台灣原生種。價格親民很多,是市場主力。
  • 澳洲筍殼魚 (尖塘鱧/翡翠斑):體型巨大,肉厚,近年養殖也多了。肉質不錯,但風味又更粗曠些,價格通常比泰國種略高或相當。
  • 其他混充品 (如沙鱧/土殺魚等):有些不良攤販會用更便宜的低階魚混充,肉質可能較粗、土腥味重。

選購時要看清楚、問清楚! 真正的美味台灣原生種筍殼魚,體型小、扁平特徵明顯、價格高昂。如果看到很大條又便宜的「筍殼魚」,多半是泰國或澳洲種。風味各有擁護者,但荷包深度和期待值要弄清楚!我個人最推還是台灣原生種的細膩感。

Q:筍殼魚聽說膠質很多,對皮膚好?營養價值高嗎?

A:沒錯!膠質豐富是它的一大特色。 尤其是魚皮和肉之間那層透明的膠質,清蒸後滑溜黏口,非常迷人。這主要是膠原蛋白和一些黏多醣類物質。雖然吃下去的膠原蛋白不會直接變成臉上的膠原蛋白(身體會分解成胺基酸重新組合),但這些成分對維持皮膚、關節健康還是有其營養價值。此外,筍殼魚也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,脂肪含量不算高(以淡水魚來說),含有Omega-3脂肪酸(雖不如深海魚豐富)、維生素D、B群以及鈣、磷、鉀等礦物質。簡單說,它是一種優質蛋白質且風味獨特的健康食材

Q:買回家的筍殼魚如果沒辦法馬上煮,該怎麼保存?冷凍後口感會差很多嗎?

A:保存新鮮度是關鍵!

  • 最佳方案:當天現殺現煮! 新鮮度無可取代。
  • 冷藏 (1-2天內要煮):回家後不要清洗!用廚房紙巾輕輕吸掉表面多餘水分(如果很濕)。找一個有深度的保鮮盒,底部鋪上碎冰塊幾個冰凍的保冷劑,上面鋪一層廚房紙巾,再把魚放上去(魚肚子裏可以塞幾片薑去腥),蓋上蓋子(不要完全密封死,稍微留點縫或蓋保鮮膜戳幾個洞)。放進冰箱最冷的位置(通常是下層)。這樣可以盡量保持低溫和濕度,延緩鮮度下降。務必1-2天內吃完! 解凍後也要徹底清洗。
  • 冷凍 (不得已的選擇):如果確定當天或隔天無法煮,請魚販幫忙處理乾淨後直接真空包裝冷凍(這是最能保持風味的方式)。如果自己處理,清洗乾淨、擦非常乾,用保鮮膜緊緊包裹兩層(盡量擠出空氣),再放入夾鏈袋擠出空氣密封,盡快放入冷凍庫(-18°C以下)。冷凍保存期建議不要超過1個月,越早吃風味越好。
  • 冷凍後口感肯定不如新鮮現煮! 最大的差異在於肉質的細膩度含水量。解凍過程(尤其不當解凍)會破壞魚肉細胞,導致水分流失,肉質變得比較「柴」一點,鮮甜味也會損失一些。膠質感影響相對小一點。如果冷凍是唯一的選擇,建議用紅燒煮湯的方式料理,醬汁或湯水可以彌補一些口感的損失。清蒸冷凍過的筍殼魚,風味落差會比較明顯。我的經驗是,除非是頂級野生貨不得已凍起來,養殖的還是盡量趁新鮮吃吧!風味差不少。